2024-06-03

英语学习之心得体会

开始

学习英语已有十数载,但真正有用的时间只有最近几年。其中,要数最近半年进步的最快。也就是这短短半年的时间,我也走了很多弯路,但也初步地总结出了一点心得体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人的学习方法很好,因此他们成功后大方地分享出来,大家都使用他们的方法。在被学习英语折磨的日子里,我也看了很多方法。有时候我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然后游走于各个网站,有时候我也会仔细地研究其中的一个。不可否认,我从中获益良多。 在最开始的时候,英语对我来说是一汪陌生的海洋,区区 26 个字母组成的成千上万个生词的海洋。我无法想象怎样可以将这一片海洋纳入脑海。在备考考试之际,我总算抓到了记忆大量生词的基本策略,就是短时记忆,多次重复。执行起来就是对于一个生词,不求在一天内永远记住,而是只求当下记住,然后就置之不理,往后每天重复这个过程。对于生词的掌握也不要求会拼,会读,会用,只求看到能想出中文意思。根据这个策略,我以一个比预想分数略高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那次考试。往后又依靠学习的惯性,使用这个方法背了几千个词。我不能说记住了几千个词,只能说背了几千个词。因为在这个理论下,我无法永远记住一个单词,只能通过不断地重复增强记忆的牢固程度。

雅思

这种方法在应付国内的英语考试时十分高效,因为国内的考试不考口语,对写作和听力的考察也很简单。但是当备考雅思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我的听写能力完全为零。写作中的生词也很多,很多词都是只知道大概长什么样子,但是不能准确地拼写。在后续的学习中,我解决了写作的问题。我的方法来自于一位雅思考试中著名的老师:Simon。他主张写作不要完全背诵全文,而是要背诵“词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固定搭配。在写作前先将所有能想到的与主题相关的词伙写下来,然后再遣词造句。因此我背诵了大量的词伙,方法和之前背诵生词差不多,区别是每次需要默写到一字不差才算通关。词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从诸如“朗文”、“牛津”之类的专业词典,二是从写作范文和阅读理解中摘抄(实际上从这里来的词伙大多我也要去词典中检验)。这样就保证了我使用的词伙是最地道且权威的。依靠这个方法,我在学习一个半月后写作成绩提高到 6 分,又在半个月后的最终考试中拿到了 6.5 分。 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学习口语和听力的好方法。我在网络上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看美剧,看英语的电影,或者其他英语的材料。我不能否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为很多口语好或听力好的人的确是这样练习出来的。但是这种方法似乎不太适合我,我无法克服诸如讨厌娱乐和学习结合(看中文字幕的罪恶感和听不懂人物对白的沮丧感),对其内容提不起兴趣,讨厌外国人说话(这是最难克服的困难)等困难。另一个我认为一定有用但是却无法坚持的方法是精听和跟读,原因是没有丝毫成就感而充满了沮丧感。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叫做“可理解性输入”,这种方法不强调输出,而注重输入,认为在没有充足的输入前强行输出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做到刚好能听懂。这种方法比直接看美剧好一些,因为针对学习者的听力材料语速较慢,用词较简单,听的过程比较丝滑。但是同样,我没有找到我感兴趣的内容,同样讨厌一个外国人对着我喋喋不休,即使我能听懂大部分内容。因此我的口语和听力的雅思成绩也不理想,分别是 5 和 6。

关于听力的分析

我只能听懂我能听懂的东西。这看起来好像一句废话,但也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道理。我能听懂的东西包括我听到后可以直接明白意思的东西和我听到后可以想象出单词拼写的东西。对于前者一切水到渠成,对于后者我可以通过在脑海中翻译成中文理解之。我的学习方式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助。当我记忆一个单词时,我不会专门的做听力训练,比如测试听到一个词的发音后是否能直接理解它的意思。因此,多数时候我都是听到一个词后在脑海中想象它的拼写然后才有可能知道它的意思,但当这个步骤重复多次之后,我可以去掉想象拼写这个步骤。就好象当我听到 “apple” 时我可以同时想到 🍎 和 “apple”,但当我听到像 “perception”, “recruitment” 之类的词时则必须要想象他的拼写,然后想到对应的中文最后才能理解。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对 “apple” 的熟悉程度远超另外两个词,另一方面是因为“苹果”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事物,“苹果”和 “apple” 只是 🍎 这个事物的两个名字。但是像另外两个单词那样,有些单词极其抽象,有时候只是脑海中的一个想法,或是某个事件。如果没有在英文的语境中使用过这种抽象的单词就很难直接理解他们的意义,而是要翻译成中文后依靠中文去理解。在阅读中这个问题并不严重,虽然会拖慢阅读速度,但是因为写在纸上的内容可以反复读,一次理解不了可以多看几次。但是在听力中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一旦振动停止,声音便永远消失了。过慢的反应速度导致错过后续的内容,进而听不懂整句话,整篇材料。对于我听不懂的东西,要么我根本没有见过对应的单词,要么我无法将其发音和拼写快速对应,这可能是因为连读,音变等,也或者只是我对这个词不熟悉。对于后者,我可以通过多听,精听将其理解,对于前者,只能依靠积累,然后转化为后者。如果通篇大部分都是我听不懂的内容,那么这篇材料对我也就失去了意义。

改进

我想改进我曾经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个单词不再只是记住他们的长相和中文意思之间的联系,还要全面的学习。详细如下: 对于从阅读而来的生词:

  1. 识词:闪卡正面为生词,背面为认识的同义词;如果没有同义词或同义词也是生词,则为简短的英文释义;如果该词是不抽象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则中文即可。
  2. 阅读:闪卡正面是生词来源的上下文和该词的同义词或英文释义,要求拼写该词。
  3. 写作与口语:在词典中查询该词,若该词对应的词伙有记忆价值,则加入写作或口语词伙中。
  4. 听力:如果该词是具体事物的名称,直接播放单词,否则播放单词对应的词伙或例句。要求能反应中文意思或直接听懂。 对于从听力而来的生词:若该词同时是阅读生词,则同阅读生词。否则只需要做 3 和 4。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